语言传承文化,推普点亮非遗——文学院“推普助力非遗文化交流”实践团实践纪实

发布者:郑建勤发布时间:2024-07-19浏览次数:675


在文化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然而,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差异,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传播和交流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盛夏七月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的大学生们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走进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开展推普助力非遗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普通话这一桥梁,拉近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标准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中,深入体验到传统技艺、民间故事、古老歌谣等非遗项目的独特之美。

以史观文,非遗亮色

71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中国裕固族博物馆。沿着中国裕固族、和谐家园、肃南自然资源、肃南历史文化4个展厅一路走下来,实践团成员了解了裕固族的历史发展、迁徙路径、民族文化、服装服饰、生活习俗、历史文物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体验。

实践团成员就裕固族的语言发展和使用,详细的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当前裕固族主要使用的语言种类,汉语的使用普及率、汉语的标准化率、汉语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推普促交流,非遗展魅力

随后,实践团一行采访了裕固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柯璀玲老师。在柯老师的私人博物馆——裕固族民俗博物馆内,柯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她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历经艰辛搜集、挖掘来的各类本民族濒临失传的生活物件、民族工艺、珍贵遗物等,柯老师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了每一件物品工艺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

参观完成之后,柯老师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现场交流。首先柯老师分享了她和非遗如何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不放弃对本民族非遗的的保护和传承的故事,同学们听后,深受感动,动情的问到:那么困难,就没想过放弃吗?柯老师一愣,随机哈哈笑道,“当然了,都想要放弃千百遍了......但是只要看到我们本民族的东西在我眼前,我依然会千方百计的将她留下,他们失去后就永远的没有了”。

最后,柯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了裕固族文化和非遗在传承与保护中的困境,如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失、传承技艺的难度较大等以及普通话在非遗的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普通话如一座桥梁,搭起非遗传播的纽带作用,同时,柯老师强调,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不能丢弃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明和文化。

互联网技能培训,让非遗民歌唱响世界

下午,实践团成员来到裕固族民歌省级传承人郭金莲郭玉莲家中,和她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两位传承人奶奶现场为同学们演唱了一段经典裕固族民歌,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令人陶醉,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之后两位传承人提出,裕固族民歌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语言差异和传播渠道有限,没有文字记载,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不仅难以被更广泛的人群知晓而且很多已经遗失 了基于此,实践团成员现场教授两位传承人学习一些简单、日常的普通话用语,一句一示范,一句一跟读最后同学们还现场教授了两位奶奶注册自媒体账号,教她们拍摄短视频,记录日常生活非遗歌曲,用语音、视频的方式留存裕固族的非遗民歌

体验非遗工坊,连接传统与现代,共促非遗展华章

715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了萨尔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公司,体验非遗工艺品的制作

首先,同学们参观了该公司的工艺品展厅,了解到该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将民族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设计了代表当地特色的动物萌宠、荷包挂件、纸巾盒等物品,既有民族元素又有现代功效,同时公司采用了抖音直播、旅游研学、参观体验等方式进行创新推广,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之后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为同学们示范了裕固族帽子的缝制技艺,并邀请同学们一起尝试制作;最后实践团成员向该公司的手工艺工作人员宣讲了当前国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

推普助力非遗文化交流实践,我们以期一起用标准普通话讲述那些被岁月雕琢、充满智慧和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普通话的桥梁,能让更多人理解并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还能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让我们携手,用普通话将非遗的故事传递给世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光彩夺目!

撰稿人:乔俊宁、李艺、范佳昕     

摄影:吴文倩、李宏江、钟涵